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策解读专题 > 十三五规划决策解读 > 专家解读

《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专家解读

信息提供日期:2017-05-27 00: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体现了中央及省、市政府在“十三五”期间推进水利水务工作的要求和宏大愿景,是我市“十三五”期间水务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开启了深圳市水务工作的新征程。针对规划亮点,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郭雁平总工程师进行了解读。

  亮点一:高标准设置规划目标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改革的排头兵和试验田。经过30多年的建设,深圳水务法规规划体系日趋完善,水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水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务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改善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经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度密集,深圳水务也面临着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问题,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为全面破解水问题,《规划》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高标准提出了“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从水环境治理、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节约用水、水生态保护等5个方面,提出了19个量化指标,比对国家整个层面的目标提前五年,做到“十三五”期末保持在国内领先,甚至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如万元GDP用水量指标,2020年深圳市将下降为9 立方米/万元左右。

  亮点二:紧密结合治水提质

  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至2020年要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市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规划建设都必须符合城市发展定位。但当前深圳治水仍存在8个主要问题:一是规划的实施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大量违建缺乏配套的排水设施;二是治水未按流域统筹,系统性不强;三是城市开发建设与排水设施建设的衔接不足,重地上、轻地下;四是雨污混流普遍,污水处理效益不佳,原特区外问题尤为突出;五是排水管网建设管理多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效益;六是城市开发建设中水文条件改变较大,增大了内涝风险;七是内涝应急响应能力不足,处置效果有待提升;八是水务环境执法监管缺手段、缺人员、缺权威,监管效果不佳。2015年国家水十条发布后,深圳市深入贯彻文件精神,结合深圳实际,印发了《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拟通过实施“治水十策”和“治水十大行动”,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的治水目标。《规划》把治水提质作为“十三五”期间水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治水理念、治水策略到主要任务设置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化研究,明确提出 “治水十策”和“治水十大行动”作为“十三五”期间水务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行动纲领。

  亮点三:大力发展城市水经济

  深圳人多地少,建设高度密集,不少水务工程处于城市密集开发区,导致水务建设项目用地难落实、水务用地被违建侵占等,征地拆迁难成为制约水务工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随着“会展经济”、“总部经济”以及“文化地产”、“商业地产”等新型城市运营策略的兴起,城市滨水地区的“水经济”也在走向一个更为开放与多元的发展时期。以系统优化思想作为主导开发原则的“水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城市为重新复兴滨水地区经济而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规划》充分利用深圳市滨水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综合运用现代城市经营的各种理念与方法,大力推动城市水经济发展。重点推动河流沿岸老旧片区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实现功能复合,提高用地弹性,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实施河流水系治理,改善城市水环境,营造滨水景观,带动一批滨水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滨水城市各片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社会与文化资源的重塑,打造一湾(深圳湾)、一带(滨海岸线带)、五河(深圳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多元水经济布局和“宜居宜业城市”建设,实现滨水地区由生产型到综合服务型的转换。

  亮点四:开创立体治水新局面

  此前水务建设主要停留在地面,以河流、水库、水厂、污水处理设施等为重点,较少向上或者向下延伸,体现出治水工作的局限性。深圳市水务局负责统筹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规划》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支撑,提出按照洪涝分治、细化排水分区思路,采用上截、中蓄、下排策略,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优化城市治水工程体系。流域上游利用山洪截流分洪、环库连通截流初雨;中游利用雨洪调蓄、暴雨管理滞蓄洪水;下游利用泵站、隧洞等统筹涝污排海减量,形成科学稳定的综合立体防洪排涝体系。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削减雨水峰值流量,降低内涝风险,同时涵养水资源,补充城市地下水,促进水循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到2020年,减少降雨带来的面源污染,实现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能将本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亮点五:注重水务管理能力提升

  一些地方的公共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仅用一个章节对水务管理提出了规划要求.但《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紧密结合“十三五”时期特色,在规划任务设置时,以3个章节的内容对管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规划提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进水务科技化、信息化及改革创新建设,全面提升水务建设和管理能力。通过实施水务标准化战略,不断提高水务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水平;全面开放科研市场,引进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央企、上市公司参与水务应用研究,依靠治水提质技术联盟,攻关一批治水提质、海绵城市建设以及城市防灾减灾重大技术问题,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研究,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水务”的新思维,推进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提高水务精细化管理、决策支持和主动服务水平;通过实施水务管理法制化、统筹化、层级化、市场化、协同化、标准化改革,转变水行政管理职能,完善水务投融资机制,增强水务服务支撑保障能力。

  专家简介:郭雁平,教授级高工,承担《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等深圳市重大规划、计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