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们经过茅洲河都要捂着鼻子。”居住在茅洲河附近的深圳市民陈浩斌说,“如今河水变清了,我们都喜欢到岸边散步运动。”随着水质改善,茅洲河两岸的变化日新月异:水清岸绿、碧道延展,一批科创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优质人才纷至沓来。
就在今年初,我省公布的水质优良率首度超过90%,达到92.6%,实现了从良到优的历史性跃升。近年来,广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已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五类国考断面,大气主要污染物实现全指标达标,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过程中,突出“围绕啃硬骨头抓治污”,是达成这一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直接途径。
多介质多圈层协同整治
是环境质量好转的关键
“水污染的现象在河里,根源却在岸上。”省政协委员、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林祯兆从事水务工作多年。近年来,他尤为关注中山乃至全省河涌的污染治理问题。“当前,城市内河涌水体的污染源很多,比如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城市面源污染等。各类未达标水体的违法排放,最终都会导致水体污染。”
在林祯兆看来,对于佛山、珠海、中山等珠三角城市而言,内河涌治理是推动重要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举措。“这些城市大部分内河水网均属于西江流域。一旦内河涌被污染,将直接影响西江水质,进而影响广东的供水安全。”林祯兆说,水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他建议,对相互交融的河涌水系必须坚持综合治理,治理好整个流域,从而实现秀水长清。
记者了解到,当前广东已转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阶段,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广东蓝”更已成为一张鲜活名片。
除了看得见的蓝天和碧水,土壤污染防治也是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整治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要实现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土壤、大气、水体多介质、多圈层协同整治是关键。”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李芳柏说,“土壤具有较强的污染吸纳功能,是污染物的‘汇’,同时也是某些大气、水体污染物的‘源’。大气臭氧污染控制、水体中营养盐污染控制都与土壤有关,因此,水—土—气—生综合整治任重而道远。”
要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科技创新是必经之路。李芳柏介绍,我省在土壤污染治理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连续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建立了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这些成果,我们科学划分了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建立了较完善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标准体系,这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很有帮助。”
亮出治理“硬手段” 实现治理“软着陆”
“进入发展新阶段,通过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牵引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省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说。
余刚指出,对各类新污染物的治理管控,是广东在治污过程中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对重金属、氮磷等常规污染物的控制已经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监管和执法力度也相应匹配。但一些新近发现的污染物才刚开始进入视野,尚未被纳入管理,风险防控手段不足。”
“污染治理要从常规治理转型升级到精细治理,形成全覆盖的生态环境保护。”余刚说,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要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建立污染企业失信惩戒制度,亮出治理“硬手段”;并通过全民环保意识教育和全方位公众参与等途径,实现治理“软着陆”。
省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林奎也关注到了新污染物的问题。“广东要不断探索,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探明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制机理,争取在新污染物的防控等方面为全国提供示范。”
生态修复唤醒“沉睡”资源激发多元效益
林奎认为,抓治污在短期内对部分企业会带来压力,但长远来看,科学制定环保标准能够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有利。
如今在广东,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往往和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同步进行。不少企业在这方面开展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广州从化太平镇顺兴石场,一辆辆装载碎石和机制砂的重型卡车进进出出,却难以看见尘土飞扬。在石场露天采区,山峦被开凿成“梯田”,“梯田”上种有树木花草。在边坡崖壁,藤蔓植物将裸露的岩石覆盖起来。
此前,东升控股集团旗下的从化顺兴项目入选了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在几年前顺兴规划升级的初期,我们就有‘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探索‘边生产、边修复’的模式。我们的目标,就是将绿水青山交还给当地。”省政协委员、广东东升控股集团总裁赖志光说。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希望能够通过生态修复唤醒存量的‘沉睡’资源,把产业链向纵深拓展。”赖志光说,“如一些生态修复项目可以因地制宜与地方文化、旅游业相结合,通过进一步打造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宣教基地标杆项目,辐射周边,带动区域文化、教育、旅游方面的效益充分释放,为绿美广东贡献力量。”
“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最重要的是形成全员环保的意识。”今年,赖志光带来的提案正与此相关。他建议,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为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生态法治和生态行为的重要载体。(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