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春潮涌动。
2023年深圳全市水务工作会议于2月22日在东湖泵站召开。深圳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嘉东在会上指出,今年对于全市水务系统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30年前,为切实做好涉水事务管理,深圳市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城市水务局,引领涉水事务一体化改革。
三十而立。引清水、御洪水、治污水,深圳用30年的接续奋斗奠定了水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十再出发。拼时间、拼速度、拼质量,2023年,在水务高质量发展的跑道上,深圳要努力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水务尖兵
“三件大事”奠定发展基础
“努力”与“向前”,是镌刻在深圳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基因;“前列”与“尖兵”是其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发生在深圳水务历史上最有标志性意义的“三件大事”,为这几个词写下生动注脚。
东江之水滚滚而来,深圳的一个超前谋划,一举解决了深圳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力支撑了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
东江水源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规划建设到2001年首期建成通水,再到2010年二期完工,是上万名水务建设者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接续奋斗才有的历史之举。特别是面对东江流域持续近3年的严重旱情,东江水源工程发挥了“压舱石”作用。目前,工程已安全运行7700多天,累计为深圳供水超100亿立方米,满足全市近40%的用水需求,支撑全市1/3以上的生产总值,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一河水脉,融合了深港,保护了两城群众。深圳河治理历经40余年时间,开创了联合治理界河的先例,为深港在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合作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深圳河作为深港界河,河道蜿蜒曲折、河床狭窄,叠加海潮顶托,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解决这一顽疾,深港两城政府于1982年启动联合治理深圳河谈判,并成立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深圳河治理克服了体制机制、技术规范的难题,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经过四期工程,深港共同治理河道18公里,推动河道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治理后的深圳河经受住了多次台风、暴雨的考验。
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更是深圳令人惊艳的一次“逆袭”。深圳用4年时间补齐了40年的水环境基础设施欠账,一条条因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而遭受污染的河流,在深圳这里交出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的精彩时代答卷。
2015年,深圳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数量最多。“十三五”期间,深圳坚决扛起水污染治理攻坚的责任,以硬作风硬措施完成了治水硬任务,新增污水管网6460公里,修复管网2279公里,完成正本清源改造14993个,取消总口截污设施452个,整治暗涵348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80万吨/日,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尤其是因黑臭被称为“深圳脸上一道疤”的茅洲河,由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牵头,深圳、东莞建立起协同治污机制,以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新模式推进茅洲河新生,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深圳的一次生动实践。
“三件大事”有效解决了深圳缺水、洪涝、水污染等突出问题,推动着深圳水务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百舸争流
11区水务跑道上演“速度与激情”
深圳临河向海,但很多人对“深圳水”缺少一个形象的概念。据统计,深圳流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310条河流,总长度约1000公里。
一条条老百姓“家门口”的小沟小河星罗棋布,如同城市毛细血管的水网,最终汇聚流入大海。从抓固投,推动完成全市生态及水务领域固投262.19亿元;抓基建,推动罗铁、公清等一批重大水务工程开工建设;抓水质,21个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良比例达95.2%,优良河长提升至714.2公里、占比达到67.6%;抓节水,万元GDP用水量降至6.71立方米……深圳正努力让更多的湖与河变得可亲可近,以水兴市、润泽民心。
具体落到每个区域,水务赛道更加精彩。
福田区节水工作推进有力,抗旱保供水日均压减率、万元GDP用水量指标降幅全市第一。
罗湖区开发与保护并举,采用“近自然、低干扰”手法打造梧桐山河和正坑水碧道,为水源地滨水空间开放共享探索了经验。
南山区积极开展水经济试点,大力发展水上运动、水文旅文创,成功举办首届“X9高校联盟”赛艇比赛,打造水上运动特色品牌。
盐田区扎实推进小区源头雨污分流,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和零直排区全市“双第一”。
宝安区积极推进碧道建设,全年新建成碧道93.2公里,占全市年度完成数的34.5%,获省河长办万里碧道建设激励。
龙岗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级“幸福河湖”建设方案,全力推进龙岗河干流碧道试点段幸福河湖建设。
龙华区提速推进大唐宝昌等再生水项目,打造出锦绣科技园等一批节水示范样板。
坪山区水土保持工作扎实,区水务局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称号。
光明区深入推进“全科水务网格”管理,成效显著,在全市排水管理交叉检查中排名第一。
大鹏新区大力做好土地整备助推东部海堤官湖段、鹏城东段、鹿嘴大道段海堤建设,成为深圳生态海堤样板。
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村村通”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推动公共管网漏损率由21.36%下降至13.93%……
2月23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及水务项目指挥部公布了2023年20大示范项目,初步估算总投资446.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0.13亿元,包含8个生态环境(含碧道)工程、6个水源工程、3个供水工程、2个水质净化厂新建工程、1个水旱灾害防御项目。深圳水务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姿态,马不停蹄,扛旗争先。
挂图作战
以“1+1+2+3”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
为全力完成“十四五”规划明确的16个指标,深圳水务提出,通过锚定“六水共治”协同发展“1个目标”,加快构建水源保障“1张水网”,优化完善供水、排水“2个体系”,着力实现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河湖长制统筹管控能力、智慧水务协同管控能力“3个提升”,全方位实现深圳水务高质量发展。
2023年,深圳市水务工作的总目标是: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4万立方米/日,完成63公里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创建200个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推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动态消除劣Ⅴ类河流及排口,全市优良水体河长占比达到65%以上,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5%以上,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比例达到80%,零直排区面积达到50%,水质净化厂进水BOD5浓度达到113mg/L以上,入海河流水质达地表水Ⅴ类及以上;新增海绵城市面积60平方公里以上,新建成碧道100公里;完成500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
工程多,任务重,只凭莽劲、闷头前进显然不够。要完成上述目标,深圳水务如何为之,凭何而为?
是深思熟虑、系统谋划后的为之。
通过深度挖潜,深圳市水务局进一步梳理辖区内项目,按照“十四五”规划项目库,持续抓好6大板块、204项水务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已经明确的200亿元以上投资;同时,市、区两级水务部门结合市级水网建设需求,按照水库、引调水(输配水)、供水、排水、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海绵城市和水保、河道海堤提升及水闸泵站改造等七大类工程,进一步梳理策划新项目,多渠道扩大水务有效投资,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是有章有法、过细过硬的实干。
在水旱灾害防御、水环境质量、生态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河湖长制、智慧水务等方面,深圳围绕水务高质量发展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100座水库及有坝山塘除险加固工作,于5月底前完成39处积水内涝点整治,新建成100公里以上碧道,持续对4500余家重点用水单位用户下达年度用水计划……一组组数字背后,是深圳水务人自我加压、谋求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航程风高浪急,机遇与挑战并存。深圳水务鼓满风帆、迎春启航,奔赴高质量发展星辰大海。(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