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流域作为深圳红色革命的摇篮,沿河有多处早期革命旧址。其中,东宝中学是1944年冬东江纵队政治部为培养抗日干部,由东宝行政督导处主办建立的东宝地区第一所抗日民主学校,为革命培养了一批党政干部和人才。
为加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6月21日上午,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下称“茅洲河中心”)党支部联合光明区公明街道党建办前往东宝中学旧址开展“探寻红色根脉 传承茅洲记忆”迎“七一”党建共建暨主题党日活动。
参观结束后,茅洲河中心党支部与公明街道党建办开展座谈,双方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党建共建,做好茅洲河水利风景区的创建工作,以及深挖茅洲红色资源、守好“红色根脉”,服务辖区居民进行深入交流。茅洲河中心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与沿河街道居民的沟通联系,快速办理群众涉河的民生诉求,发挥好现有资源和优势服务民生,提升沿河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党建与业务深入融合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两岸制造业的繁荣、人口的爆发式增长,茅洲河污染程度逐年加剧。“十三五”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工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打响茅洲河综合整治攻坚战。
经过全市各部门“5+2”“白加黑”的不间断努力、辛苦付出,在2019年11月份,茅洲河水质首次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全流域黑臭水体全部消除。2020年茅洲河国考断面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质Ⅳ类标准。
多方助力,成功解决了茅洲河的水污染问题,重现了茅洲河碧水蓝天、岸绿景美、鱼翔浅底的良好生态。茅洲河的治理成效被央视《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美丽中国》等纪录片收录,并先后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推介案例和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案例,成为水产城共治典范。
“十四五”以来,茅洲河中心加强党建引领,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入融合。通过成立项目临时党支部,持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做到“支部建在项目上,红旗插在河道上”。“急难险重”面前,党员冲锋在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让茅洲河流域的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
茅洲河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上级要求,以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共治”为重点,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加大水环境、水生态修复保护力度,深化河长制全面实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河湖水质和面貌持续向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给市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有效保障水污染治理成效,茅洲河中心对茅洲河进行专业化管理,构建了河道“五化”(流域化、一体化、标准化、智慧化、公园化)治管护新模式,运用数字化智慧管控平台对茅洲河流域内工作进展及情况实施全天候多维管理,开启全域智能运营,全方位保障河道水质全年稳定达标并有效提升河道管养的品质,用心守护茅洲河治理成果。
促进水资源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为进一步统筹茅洲河上下游、左右岸相关资源,探索河湖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促进水资源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茅洲河中心正着手创建茅洲河水利风景区。
治理之后的茅洲河畔,宜居宜业宜游。蓝天、绿水、青山释放的生态红利,为水经济水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为做强“水经济”,茅洲河中心深入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在继续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增强社会资本引入的主动性。以“茅洲绿丝带,滨河心享地”为主题,布局科技智谷、活力走廊、魅力产城、碧道客厅、科创水岸五大功能,分水上、水岸、水城三大空间层次,推动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
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依托茅洲河碧道建设,茅洲河流域内已建成6座兼具生态、景观、休闲功能的生态湿地公园、10座雨水花园、40余公里漫步道等。如今的茅洲河,已然成为寓教于乐、怡人乐居的生态家园和自然课堂。
茅洲河的蝶变,集生态、景观、历史、人文发展于一体,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道路。(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