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以主题教育实际成效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近日,深圳市委组织部、深圳市主题教育办部署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座谈会,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研究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思路举措,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圳落地生根。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围绕党中央赋予的可持续发展先锋定位,深圳坚决扛起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政治责任,以改革创新引领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力争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逐绿前行,崭新答卷。“山海连城,绿美深圳”跃然眼前。
由悄然消失到焕新回归——
三处景,见“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
8月,暑意正浓,万物至盛。
在深圳茅洲河畔光明段,一种名叫水蕨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正肆意生长。
红树林水岸,万鸟齐飞,豹猫出没山林,唐鱼成群游弋……一度消失的它们又回来了。
“下一站,福田!”7月25日,深圳地铁3号线,“红树林专列”正式上线,红树林生态系统里的野生动物“钻进了”地铁车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绣满鹏城的每个角落。
去年11月,茅洲河碧道光明段旁发现了一株野生水蕨,此后,在深圳主城区、大鹏湾相继发现长势良好的水蕨种群。有水生态环境“指示器”之称的水蕨现身,充分体现了深圳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深圳福田的红树林,是全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深圳积极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在深栖息的鸟类数量和种类均有明显上升。深圳河入海口区域鸟类种类由治理前的92种上升到167种,单次调查最大记录数量由871只上升到3740只,其中包括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鸟种和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率先发布国内首个城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际殊荣,成功加入国际“自然城市行动平台”……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创新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深圳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深圳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放在同样重要位置,不断探索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新之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由黑臭水体到水清岸绿——
一条河,见“圳”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傍晚时分,落日红霞,深圳河畔,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曾因黑臭水质备受诟病的深圳河,经过长期治理,已是焕然一新。
前后41年治河路,深圳河的蝶变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美丽蝶变,源于思想领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广东考察,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强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广东,殷切嘱咐“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
思想力量推动实践发展。
深港携手,共治深圳河。截至2017年,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先后开展了4期工程建设,累计治河长度约18公里,总计投资约20亿元。在工程建设中,深港双方特别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并将生态优先、环境评估及监察、生境恢复贯穿治河始终,不仅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还实现了良好的环保效益。
蔡桂是一名“民间河长”,履职8年来,徒步 “巡河”成了一种习惯,蔡桂说:“原先流域内的部分污水直排入河,治理后,臭味消失了,河水清澈了。”
吴国勇是一名“摄影达人”,11年时间,拍摄了5000余张深圳河的照片,记录了深圳水环境持续向好的轨迹。“这些年深圳河水质变好了,水生物和鸟类成为常客。”吴国勇说,如今,在不经意的快门捕捉下,深圳河边,一行白鹭舞翩跹……
治河41载,同心向未来。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7月,国考断面深圳河口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指标氨氮、总磷浓度与2016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85.2%、71.0%,达到有监测历史以来同期最好水平。
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圳正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打造一张全新的城市“生态名片”,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
一微克,见“圳”啃“硬骨头”攻坚守护碧水蓝天
2023年1月—7月,深圳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7,全市310条河流优良水质河长占比达到69%,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日益显著。
连续5年,深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以年度1号令形式,对年度污染防治攻坚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今年初,1号令结合国家和广东省下达的考核目标任务,明确了2023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目标。其中,一项关键数值值得一提,深圳市今年“力争PM2.5年均浓度降至15微克/立方米”,2022年,这个数值已经降至16微克/立方米。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PM2.5平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是国家一级空气质量标准,且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三阶段过渡期目标值区间。一微克的突破,意味着深圳市污染防治工作者需要啃下更硬的“骨头”,再下更多苦功、狠功。
如何解决深圳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痛点难点?瞄准污染防治攻坚战总目标,深圳聚焦臭氧浓度波动上升、雨季溢流、深圳河提质攻坚、噪声臭气扰民等重点领域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等十项重点任务,这也成为深圳生态环境建设由重点治理到系统治理转变的生动注脚。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系统治理”是深圳解决超大城市与薄弱自然禀赋矛盾的方式。围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主题,深圳积极实施陆地、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修复,布设生态资源保护安全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监管;开展陆域生态系统调查评估,打造“空天地”一体化城市生态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全省首条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廊道;积极推动生态修复,恢复红树林湿地面积超过135公顷。
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昔日废弃的南山区乌石岗采石坑口,摇身变身融“山水林田湖”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盐田区建成长达69公里“生态翡翠项链”半山公园带,穿针引线联通生态空间。
秉承“以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的方向,打造出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鹏城,山海连城绘就绿美深圳。
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
累计1000万用户,见“圳”“碳”寻进阶之路
丁山河畔,蝴蝶湖边,古色古香的百年围屋新桥世居生动讲述着绿色低碳转型的精彩故事。
从“百年城中村”精进为“低碳示范村”,目前,深圳龙岗区坪地街道的古老围屋被打造为国内首个近零碳示范社区。自发自用的“光伏停车场”,云碳智慧管理平台,用户登录个人碳中心,自身的碳足迹和碳排放一目了然……140多项低碳“黑科技”正融入居民生活,居民楼中,所有家电连入手机APP后,可以实时查看家电用电信息以及使用清洁能源家电减排效果等数据。社区人行步道上,太阳能长椅排列整齐供居民休息,还可为手机充电。
除了硬件上的升级改造,“近零碳社区”居民绿色低碳行为正悄然养成。在“双碳”倡导下,在碳普惠激励机制下,践行低碳成为越来越多深圳人的日常。“低碳星球”“居民低碳用电”“全民碳路”等碳普惠应用程序相继上线,累积用户超过1000万,应用场景涵盖居民公共出行、用电、共享单车骑行等方面。6月18日,首批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成功签发超过5万吨,无形的绿色生活方式转化为有形的绿色价值,标志着深圳市碳普惠体系与碳市场正式打通。现阶段,居民用电领域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也正有序开展第三方核算认证工作,后续居民碳减排量收益也可自由兑换礼品卡、地铁出行卡等礼品。
7月20日,深圳拟在全市范围内征集第三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2021年底,深圳正式启动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目前,第一批、第二批共有56个近零碳排放区建设顺利推进。经初步测算,两批试点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可减少约43%的碳排放量,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
从碳足迹到碳教育,从蓝天碧水到公园环境、绿色交通,深圳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一个社区、一次场景应用开始,绿色低碳理念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深圳人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也逐渐成为这座超大城市的新鲜时尚气质。
由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
多项“全国首个”,见“圳”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地,深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路径,努力成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先锋”。
“深圳方案”全国领跑——深圳出台我国第一份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探索“两山”转化城市路径;颁布全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用“最严密特区法治”护航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启动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最早建立国内最完整的碳交易法律制度;率先试点建设“无废城市”,探索超大型固体废物治理样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一系列走在全国前列的“硬核”举措,写就了深圳非一般的“绿色答卷”。
“深圳样本”贡献全球环境治理经验——保护修复后的红树林,时刻上演着生命的奇遇。红树林畔,池鹭鸟正在荷花池中大快朵颐,自带“腮红”的红耳鹎俏立枝头,一群黑脸琵鹭展翅高飞,每年约有10万只迁徙候鸟在这里越冬或经停……
如今,深圳红树林有了新使命。202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将继续扛起绿色担当。
新起点,再出发!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深圳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在知行合一中见实效,在细照笃行里谋创新,出台生态环境领域促进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实施系列企业帮扶举措。优化推广“党群环保服务驿站”“环保顾问”等小程序应用,为企业提供全天候、秒响应的“一站式环保服务窗口”……“小切口大纵深”,通过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检验主题教育成果。新征程上,将涌现更多值得记录的改革创新、砥砺前行的深圳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既要一时一事的成功,更要一直稳稳地推进。“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记殷殷嘱托,深圳将以更强信心更实举措,切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见行见效,不断厚植城市绿色基底,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绿色见“圳”,续写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