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碧波穿城过,两岸旧貌换新颜。一条条河湖美景是深圳实施河湖长制工作走深走实的真实写照。
近日,广东省2023年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出炉,广州、深圳、江门等13市被评为“优秀”等次。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深圳市已连续六年在省河湖长制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过去一年,深圳市立足市情水情,全面落实省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把治水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圳实践中谋划实施,深入推进“六水共治、协同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美丽深圳建设。这也是深圳连续6年获得省河湖长制考核优秀等次。
以河湖长制,促河湖长“治”
九月的深圳河畔,风景格外秀美,河水碧波荡漾,不时有鸟儿从河面上迅疾掠过,扑棱着翅膀,激起串串水花。深圳河的水清、水活、水美,让深圳焕发出新的生机。
河有人看,湖有人管。深圳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工作以来,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持续强化河湖长制统筹协调功能。
深圳市第一总河长、市总河长签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排水管网畅通行动的令》,攻坚治水“硬骨头”“淤堵点”,加快补齐雨水、污水管网短板,全面推进水环境达标达优;印发《深圳市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压实各级河长湖长和河湖管理部门责任,全年四级河长累计巡河7.4万余次,解决问题1万余个;市河长办探索“开门评议”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间河长等进行集体评议,评分结果纳入考核,进一步提升河湖长制工作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
河湖长制,书写了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深圳通过完善“双转变、双提升”工作体系,实现水环境考核断面全面达优。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发《关于全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命令》,深入开展碧水巩固提质行动,完成排水管网新建、修复118公里,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4080个;完成46个小流域及85个溢流排口的整治销号,深圳河口、茅洲河共和村、观澜河企坪3个国考断面汛期污染强度降低25%以上,21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优,优良河长占比达73.9%;在全国率先将入海河流总氮控制目标由“控浓度”转变为“控总量”。
深圳污水治理提质增效5个做法,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收录供全国各地借鉴;平湖水质净化厂“一厂一策”和盐田水质净化厂提质增效工作入选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典型案例。
为让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深圳突出水生态修复,着力贯通水生态廊道,深入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工作部署,深圳积极推进“一脊一带二十廊”水生态廊道建设,以碧道建设为抓手打通断点、卡点,推动河湖水生态修复,全年新增碧道101公里,累计建成706公里。
至目前,全市新增海绵城市面积91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平方公里,完成龙华河等49个水生态修复工程。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及水质提升等工程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新洲红树碧道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龙岗河示范段、环西丽湖示范段等已成为市民亲水赏水、感受自然的好去处。
御水有力,供水有方
地处南海之滨的深圳,降水量集中,台风天气多,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当地的防御工程体系。在系统思维引领下,深圳通过筑牢洪涝灾害防御“三大体系”,有效防御极端特大暴雨。深圳市水务局通过修编水库、水闸、泵站等水务设施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预案,并加强演练,全年妥善应对29场暴雨、5个台风,特别是成功防御了超强台风“苏拉”、超7项历史极值的“9·7”极端特大暴雨,实现了“全市水库、河道和重要水务设施未出现重大险情、重要防护对象未受到重大冲击”的防汛目标。
数据显示,全市17座病险小型水库已除险加固,10座排涝泵站经安全鉴定,111座排涝泵站通过复核评估;还攻坚整治了18处易涝点,编制完成了142条重要河道洪涝风险图,明确定位79处重要防护对象;同时新建成9公里海堤、8个水文站、46处内涝监测站。
虽然降雨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且缺乏湖泊等天然“蓄水池”,使得深圳的水资源并不丰富。为保障供水安全,深圳建成“两江并举”的水资源保障格局,全力促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年底建成通水,西江水引至公明水库,结束了深圳单一依靠东江水源的历史,全市境外引水能力由15.93亿立方米/年增加到24.4亿立方米/年,“一网互联、两江并举、三纵四横”的水资源网络加速形成;新扩建水厂2座,新增供水规模14万立方米/天,完成758个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改造,供水服务保障力和均衡性不断提升。
2023年,深圳坚持全面贯彻“节水优先”治水思路,成功承办第二届全国节水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和成果展,吸引超过25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促成现场签约金额116亿元;建成327个节水载体和61个节水标杆,再生水利用率达76%,万元GDP水耗下降至6.46立方米,同比下降5.14%。
管好河,护好水。随着强化河湖岸线空间管控,深圳完成了全市河道名录修订与管理范围线复核勘定工作;完成茅洲河等5条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开展打击非法洗砂洗泥、河湖“清四乱”等专项执法行动,立案490宗,执法强度连续多年在全省水利系统排名第一;完成全部998宗水利部遥感图斑核查整治工作,清理拆除近2万平方米违法建(构)筑物;积极发展水务领域新质生产力,数字孪生深圳河湾流域知识平台获评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优秀应用案例,推动河湖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推动水文化水经济繁荣活跃
“担任桃源街道民间河长、大沙河巡河领队以来,我坚持在大沙河巡河,开展文明劝导服务了十余年。”杨宏说,看着河水一天比一天清澈,河畔一天比一天干净,心里也觉得敞亮。
建设幸福河湖,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需要政府的“领治”和公众的“协助”。自2017年以来,深圳市水务局、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河湖保护工作,发动10万余名“河小二”、民间河长、志愿者河长加入护水巡河队伍,助力推动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
2023年,深圳开展护河治水志愿服务3500余项,参与志愿者超7.6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12.8万小时。在各级河湖长、志愿者河长的守护下,深圳河道旧貌换新颜,河道治理保护不仅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得以实现,也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幸福河湖建设,也让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越走越宽。如今,生态旅游、水上运动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实现滨水带发展与城市发展格局的良好互动。
在大沙河举办第二届“X9高校院所联盟”赛艇联赛、在茅洲河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龙舟赛等水上运动赛事;在全省率先发布贯通江河湖海、串联人文景点的“水文旅地图”,推出智慧导览小程序,提供一键导航、语音讲解、场馆预约等功能,为市民打造水文旅主题路线出行的随身导游;东江水源工程东江取水口、光明湖被认定为广东省首批省级水利风景区,龙岗河、正坑水—深圳水库—梧桐山河入选省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深圳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深圳河流经之处,向绿而行的步伐铿锵有力、决心无比坚定,一条条“高颜值”的幸福河湖,不断为沿岸百姓的幸福生活“添彩”。(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