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届绿色发展论坛上,深圳市龙华区以观澜河美丽河湖建设为实践转化案例,荣获“2024年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创优”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龙华区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其创新实践和治水智慧的高度认可。
七大治理举措破解生态治理难题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保护与建设美丽河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90%左右,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人水和谐”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基本建成。
龙华区全面落实美丽中国建设重大部署,以精细治理、数字赋能为抓手,超常规推进观澜河美丽河湖建设。在破解高密度建成区流域生态治理难题时,龙华区采取了溯源排查,推进污水排放源头整治;提质增效,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守护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全面消黑,实施密集城区全覆盖整治;水源补给,强化生态流量常态化保障;智慧监管,实现水环境现代化数字管理;红色叶脉,创新设置共建共治的红色“密码”等七大治理举措。
龙华区下硬功夫对流域729个排口溯源,查清小区、工厂或城中村污水来源位置,完成辖区内2052个小区的正本清源改造。摸清372个城中村、4.4万栋小产权房管网现状,厘清混接错接源头,从根本上解决污水直排问题,实现观澜河治理长治久清。
构建污水干管-次干管辐射延伸至小区(城中村)支管末端,累计新建雨污分流管超1069公里,建成污水零直排小区2414个。目前,观澜河流域污水收集率提高至90%以上,进厂平均BOD浓度达119.9mg/L,污水收集效能持续提升。制定“一厂一策”提质增效方案,“收污水、赶外水”,污水处理能力从70万吨/日提升到135万吨/日,主要指标出水达到准Ⅳ类,为观澜河的水质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拆除涉河建筑物423处 验收销号108个微黑臭水体
为克服流域开发密度高等难题,龙华区全力推进涉水清拆行动,近年来共拆除涉河建筑物423处,占地面积23.2万平方米。将暗渠复明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完成涵盖上方搭建建筑、桥路等河段超3000米暗渠复明,河流生态空间得到释放。综合运用生态护岸、柔性生态护底,大力推进河流岸线生态化改造。结合跌水、丁坝、护岸设施,构建丰富多样的鱼类和底栖动物避难、繁殖场所。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建设75.6公里碧道、135公里环城绿道,实施沿线387万平方米滨水缓冲带修复。
以“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放过”的决心,龙华区在高密度城区中全面排查小微黑臭水体,科学制定系统性整治方案。在正本清源、片区干管工程、支管网工程及各干支流截污系统建设基础上,建设小微黑臭水体的排水收集系统,对黑臭水体进行全覆盖整治,实现小微黑臭水体污水无直排、水面无垃圾、水质无黑臭的目标,全区108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通过验收销号。
依托水质净化厂深度处理尾水109万吨/天、3座调蓄池剥离初雨后的清洁基流等多水源,实施常态化生态补水,重塑河流生态系统,实现潺潺流水,生生不息。这一措施,不仅保障了河流的生态流量,也为河流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实施流域水环境事件全链条管理
龙华区还建设观澜河智慧流域管控系统,实施流域水环境事件全链条管理,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水务典型示范案例。在管网及沿河截污管等关键节点设置监测点位,监控流量、pH、浊度等水质指标变化情况,对异常水质追根溯源。开展重点涉水污染源在线管理,以监测数据为指引,调配执法力量集中对异常点位排查,实现涉水环境违法行为智能化管控。
通过创新构筑“红色叶脉”党建平台,龙华区首创“民间河长”护水行动,将2000余名党员构建进“叶脉”,成立100名民间河长、74120名护河志愿者等组成的护河先锋队,通过党建引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河流的保护和管理中来,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水新局面。
如今的观澜河碧水清波、鱼儿归游、白鹭纷飞,拥有百年历史的龙舟赛重新回归,尽展龙华美丽河湖建设成效。龙华区观澜河美丽河湖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缩影,不仅体现了龙华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更为全国高密度都市型河流的流域治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