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湾是茅洲河的入海口,因湾口有交椅洲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交椅湾从西晋起已是重要的产盐地。据《靖康谱》记载,西晋元康元年(291年),茅洲河流域河口以南的海岸,南到福永,设置了归德盐栅,北宋后期,归德盐栅升格为盐场。南宋时,归德盐场衙署在沙井衙边村附近。现在,该村还保留着一座南宋时建的龙津石塔,该石塔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由盐大使周穆所建,是深圳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物。元、明两代,归德盐场是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明末,归德盐场已状不如前,盐场人丁大大减少,但归德盐场靠近茅洲墟,水运交通发达,所产盐斤能很快卖出,对盐民来说,依然是一条生计。
清初,归德盐场因禁海迁界盐课司衙署被破坏。复界后,迁回的灶丁很少,新任的盐官大使赵锡翰干脆将衙署搬走,迁到周家村(位于今公明街道),衙署土地卖给义德堂陈氏宗族,成为陈姓回迁聚居地,而后逐渐发展成为沙井大村。这是迁海复界后沙井最早建设的村落。
乾隆三年(1738),东莞县的靖康场产盐日少,由归德场大使兼理,归德场遂改名归靖场。乾隆五十四年(1789)归靖场、东莞场全部裁撤,实行改埠为纲,盐田池漏拆毁净尽,养淡改作稻田。这是深圳盐业历史的重要节点,此后深圳盐业生产走向衰落。
今沙井、松岗一带,尚能见到一些盐池的石滚。此外,再难觅昔日的盐田风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