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沙井,用蚝壳筑墙是一种风尚。最初能够修葺蚝壳墙的主要是寺庙宗祠和大户人家,后日渐大众化成为习俗。江氏大宗祠蚝壳墙正是这一习俗的典型代表。2013年,沙井江氏大宗祠蚝壳屋被评为深圳十大海洋文化历史地标之一。
江氏大宗祠是深圳标志性的特色古建筑,其外墙从墙基至墙顶全部由蚝壳砌造。蚝壳墙的神奇和华美之姿,体现了沙井昌盛的蚝民文化。
江氏大宗祠是沙井经济由盐业转向渔蚝业,蚝文化引领沙井文化的见证。步涌位于宝安沙井北部,东连后亭,西邻共和,南接衙边等村,地处古沙井沙洲北头,是渔船、盐船的避风港。明初,归德盐场曾在此地设大步涌社,为归德盐场十三社之一,居民以盐业为生。清康熙年间,因政府的迁海政策,盐田荒废,百姓转以耕种为生,养蚝打渔为辅,蚝文化自此崛起。
江氏大宗祠还极具建筑学研究价值。首先,蚝壳墙是岭南建筑中较为独特的建造工艺,这里保留了明清时期岭南建筑较少使用的栌斗和梁架上托脚等唐宋时期的盛行构件,对深圳古建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明清时期步涌村曾出过江士元、江逢辰等多位取得功名的文人学士,故山墙具有锅耳形结构建筑风格。中堂原有文魁、进士两金字牌匾,门外有显示功名的六座旗杆墩,杆高数丈,甚为壮观,为邻近地区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