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在布吉河和深圳河的交汇处,有一个从“海上飘来的村子”。传说远道而来的渔民被这里的水清鱼肥所吸引,便用竹子和茅草搭起水草寮棚在荒滩上居住,因当时大家均以捕鱼为生,故取名渔民村。这是一个由33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落,村民祖辈辗转东莞、新安一带打鱼,以船为家,依水而居,是典型的水上疍民,被称为“水流柴”。
▲渔民村位于布吉河和深圳河的交汇处
▲渔民村位于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
这个土地面积仅0.25平方公里的渔民村,浓缩了深圳从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传奇史,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全国首批社区股份公司、农村城市化改造样板……多个城市发展标签都从这里诞生。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渔民村抓住了机遇,积极投身罗湖开发建设热潮,组建车队船队运送沙石砖料,与港商合作开展加工、酒店租赁、水产养殖等多种经营。在1981年,渔民村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可以说,渔民村是罗湖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样本。
▲1979年中央决策正式创办深圳经济特区
▲1981年的渔民村
▲1992年11月28日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随着深圳的高速发展,人口越来越密集,“小别墅”渐渐变成了“握手楼”。旧村改造迫在眉睫,在罗湖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2004年渔民村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高品质现代化花园小区。
▲2001年渔民村被列入深圳市旧村改造试点村
▲2004年渔民村变成高品质现代化花园小区
城市化后的渔民村也叫渔邨社区,新建了村口公园、文化长廊、村史馆、文化室、文化广场。村口公园以“海边的龟背石”为设计理念,利用柔和的曲线营造水的意境,突出渔民村的标志性特征。
▲村口公园
总长350米的村史文化长廊,一头连着村口,一头连着村史馆,28幅栩栩如生的铜铸浮雕汇成一条时空隧道,展现了渔民村70余年的传奇史。300平方米的村史馆陈列着许多老照片、老物件以及珍贵档案,以时间为脉络,娓娓述说着这个小村落不平凡的成长故事。矗立在中心广场的雕塑“扬帆”,展现着渔村人乘风破浪、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村史文化长廊铜铸浮雕
▲村史馆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整洁宜居、清新怡人的现代化花园式社区,曾经遍布水草寮棚。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兴,渔民村也同样如此,依靠深圳河,村民们敢闯敢试、勤恳奋斗,渔民村从曾经的荒滩孤岛,变成改革开放的鲜活样本,现在也成为罗湖乃至深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文章图源:方向生态、网络)
开放时间:24小时
预约指南:免费,免预约
导航定位: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
地理位置: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村路77号附近
交通指引:
1.公交站【渔景大厦】73路;B842路,导航前往渔民村,步行约315米。
2.公交站【渔民村】M239路;8路;61路;321路;73路;M373路;18路;B842路,导航前往渔民村,步行约597米。
3.地铁站【鹿丹村A2出口】地铁9号线,导航前往渔民村,步行约58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