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水务局:“六水共治”润民生,打造现代水务治理范例

信息来源:南方都市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2-08-05 10:42 【字体: 视力保护色:

  40多年来,深圳从南海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水是这座城市赖以发展的要素之一,深圳全面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十四五”期间,深圳水务工作着力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共治”,全面推进各项任务举措。

  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深圳荷花展拉开帷幕,全国首座在城市公园建设全地下污水厂——洪湖水质净化厂地面园林景观工程揭开神秘面纱和市民见面;……“人水和谐、水城相融”,深圳市水务局用行动“浸润”深圳这座城市。

  保供水:加快构建安全高效供水网络格局

  深圳境内没有大江大河,加上城市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全市90%用水量从东江引入。

  为保障全市供水,深圳加快构建安全高效供水网络格局。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加快重大水源和输配水骨干工程建设。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及深圳境内配套工程、深汕特别合作区供水工程建设,努力构建“一网互联、两江并举、三纵四横”与深汕特别合作区“一引、三蓄、两厂”供水水源保障格局,实现东西江双水源供给、双水源互通,供水水厂双水源、双安全、双调蓄保障,城市供水储备能力达到90天。

  建设节水典范城市。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深圳节水典范城市工作方案,加强水资源和节水监督考核,严格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管理,持续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强化科技节水支撑。进一步加大节水宣传和节水奖励力度。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将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规划与配置;完善再生水利用水价、运营机制和激励政策等体制机制,加强再生水利用风险研究及防控;推进水质净化厂尾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结合全市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推动1亿立方米以上的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替代自来水用于工业冷却和城市绿化、道路清扫等市政杂用。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80%以上。

  护绿水:全域消除黑臭水体 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全面达优”

  从“掩鼻而过、闭窗而眠、背水而居”到“亲水乐水、开窗赏景、向水而生”。“十三五”期间,深圳超常规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水环境质量实现整体性、根本性、历史性好转。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茅洲河、深圳河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交出了水污染治理的深圳答卷。2019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入选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并被国务院大督查予以通报激励。2020年,深圳荣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深圳科学绘制水污染治理一张蓝图,超常规补齐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为实现水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打下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管网6460公里,修复老旧管网2280公里,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4993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80万吨/日,提标改造524.5万吨/日……

  碧道建设将治水和城市开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人文景观塑造等结合,统筹水中、岸上、城里,坚持“治水治产治城”三维共治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随着碧道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截至2022年5月底,全市已累计建成碧道397.74公里,预计年底累计建成碧道600公里,茅洲河碧道、大沙河碧道、盐田海滨碧道、人才公园内湖碧道等已成为水产城共融的优秀案例,大大提升了周边滨水空间品质,成为了广大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碧道建设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茅洲河入选“2021年全国美丽河湖”提名案例,茅洲河、大沙河入选“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和“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此外,2020年,深圳荣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1年,深圳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全周期全要素治理工作,不断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提升生活污水处理效能,提高雨季河流水质保障能力,以深圳河创优行动为示范,推进水环境治理向“全面达优”迈进。

  保畅通:汛期提前部署,护城市安澜

  为从容面对今年汛情,深圳市水务局提前部署,针对全市水库山塘、河道岸坡、海堤、泵站水闸、排水管渠、积水内涝点、涉水工程项目、山洪灾害防治、建设项目水保措施、重要防护对象等十个方面排查,并召开专题会议,围绕排查出的薄弱环节,逐个开展专项督导。

  今年4月23日入汛以来,深圳市气象局共发布54次黄色及以上暴雨预警信号,其中红色3次。进入6月以来深圳市遭遇连续龙舟水,全市平均雨量达287.3毫米,比去年同期增多157%。为有效应对此次龙舟水,全市水务系统共出动20000余人开展巡查值守工作,对各水务工程设施、易涝点、涉水建设工地、山洪灾害风险点、地面坍塌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高危险区域抢抓降雨间歇期,在确保一线人员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加密巡查频次,市区两级水务抢险队伍人员物资备勤,处于待命状态。

  强降雨期间,全市低洼易涝点安排专人值守,预置临时抽排设备,出现积水内涝第一时间组织开展积水抽排、配合交警开展交通疏导等工作,避免出现人员车辆涉水险情;水务部门加强加密全市河道险工险段巡查检查,强河道水位监测预警,确保安全;重点做好小型水库、山塘防汛准备,各水库管理单位按照“一库一策”落实各项度汛措施。

  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同时,深圳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建成区37%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涉及道路、建筑、园林、环保、水务、市政等多部门。深圳以试点为先导,通过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常态化、法制化、标准化、社会化”,在全域同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治水与治城融合。

  深圳建立“部门行业管理、政府属地落实”的工作机制,通过立法,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长效法制化保障,研究制定市级海绵城市技术指导文件,完善标准技术体系,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精细化支撑。同时,深圳以光明区凤凰城国家试点为契机,将试点区域建设项目“+海绵”理念、城中村海绵城市改造等经验成功向全市推广,带动全市域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接下来,深圳还将推进《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的出台,着力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海绵城市典范项目,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