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深圳探索⑨|拥抱“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2-11-24 14:19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深圳,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水,早已嵌入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这里不仅有浩瀚的大海和丰富的海岸线资源,还有数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穿城而过。水生业兴,潺潺清水流进了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水清岸绿,条条干渠通向了林间山头,雕琢秀美江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深圳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围绕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共治”写好“水文章”,水资源保障充足安全,水灾害防御坚实稳固,河湖水体长制久清,水文化水经济繁荣活跃,美丽深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秋日里,不少市民们沿着茅洲河畔骑行、漫步,连片的浅滩湿地孕育着勃勃生机。“周末带孩子来这里打打球,玩玩飞盘,亲近大自然,非常舒服。”市民谢女士笑着说。

  茅洲河治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深圳的生动实践。这条曾不堪工业污染重荷的茅洲河,在今天交出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的精彩时代答卷。

  2016年,由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牵头,深圳、东莞携手打响了茅洲河保卫战。两地建立起协同治污机制,以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新模式推进茅洲河新生。

  因黑臭被称为“深圳脸上一道疤”的茅洲河,经过4年多的时间、1500多个日夜的系统治理,摇身变成了一幅秀水荡漾、鱼翔浅底的画卷。

  借力治水,深圳不断优化茅洲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随着消失多年的蓝尾虾、黑鱼重现茅洲河,这一湾碧水不仅成为我国有效治理黑臭水体的典范,更为创新之都深圳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深圳通过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湖长体系,在“十三五”期间新建污水管网646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80万吨/日,较“十二五”期末总能力又增长58.4%。通过治水,深圳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实现不黑不臭,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并成为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城市品质的跃升,也给深圳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茅洲河治出秀水美景,也撬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在茅洲河流域,深圳通过碧道建设,将污染企业集聚的工业厂房改造成小型城市综合体;建设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推动200多家分散的重污染企业集中入园、集聚发展。

  治水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深圳跳出传统水利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和单一的建设模式,加强改革创新,将污染防治、防洪防涝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实现治水、治产、治城相统一。

  如在防涝方面,就形成了以水库、河道、滞洪区、海堤、泵站、水闸、管渠等设施为主体的防洪潮治涝工程体系。2022年9月9日,深圳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官湖东段海堤向市民试开放,全市海堤总长达到了144.3公里(不含盐田港区海堤)。错落有致的绿化、山海一体的景观,让海堤兼顾旅游观赏、防潮安全、自然保育的功能。

  曾经水患严重的深圳河,也在一、二、三期工程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第四期治理工程,防洪标准由治理前的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并建设生态护岸,通过植被栽植进行堤岸覆绿,实施水土保持,减少对下游河道泥沙输入,减缓下游河道防洪压力,为深圳和香港带来了崭新的界河,也为深港两地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宝贵的经验。

  如何围绕一河清水做文章,造福一方百姓?深圳河岸处处有惊喜:

  在福田,新洲红树碧道打造该区首条都市型碧道,新洲河两岸成为一个绿意盎然的线性公园和一条亲水乐水的健康步道;

  在罗湖,“深圳荷水文化基地”使洪湖水质净化厂、洪湖公园、科普展厅及展示廊道实现上下联动,成为一个有主题、有文化、有体验的综合性城市公共空间;

  在南山,大沙河生态长廊成为“让河流回归生活”的典范,被誉为“深圳塞纳河”;

  在宝安,深圳市水上运动训练中心落户茅洲河,停办多年的龙舟赛重新开赛;

  在龙岗,甘坑河自南向北横跨甘坑小镇中心,它从黑臭水体华丽转身成为了向人们展示客家文化,以及低碳城市和海绵城市理念的健康河流……

  一大批河流的重生蝶变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生产力。深圳在治水治污基础上建成茅洲河碧道、大沙河碧道,释放大量土地空间,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布局空间有效拓展,产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既是上班族的“通勤道”、运动爱好者的“健身道”,也是吸引人才的“高端道”、宣扬特区精神的“文化道”,被市民称为深圳的“塞纳河”,碧道沿线正成为当地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生态兴,则文明兴。青山绿水和文化脉络间的这片土地充满着活力。

  过去十年,深圳建成梅林水情教育基地、水土保持示范园、茅洲河展示馆、东江水情教育展览馆、龙华区生态文明展览馆等一系列水文化教育基地;全市以“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为愿景,建成了“碧绿相连、水城相融”的碧道网络,累计建成碧道522公里。

  以生态优化推动产业优化,深圳仍在持续发力。十年时间,深圳引进了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组建了深圳环境水务集团,孕育培养了中国水务、深圳水规院、深水海纳、清研环境、中节能铁汉等上市公司,深圳环水投资、深水咨询、广汇源环境水务等进入深圳企业500强,华为、万科、特区建工等行业龙头深度参与到治水工作中,为水务事业注入勃勃生机。

  蜿蜒的水道、优良的水质不仅为城市带来缤纷美景,更为群众美好生活带来诗意与远方。如今,深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湿地汇锦、白鹭成群,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共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水文章”内涵。(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