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 数字加持生态蝶变 演绎“两山”精彩范例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4-01-31 17:18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日前,龙华区生态文明建设佳音频传: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龙华代表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介绍龙华生态文明实践的生动故事;在“第九届绿色发展论坛”上,龙华区喜获“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区”称号。

  在国际国内舞台上展露头角,龙华并非首次。近年来,龙华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并正在申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国家气候宜居城市、“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等国家级生态环境荣誉称号。

  荣誉接踵而来的另一面,是另一个令人惊叹的龙华。这一座年轻的城区,总面积175.6平方公里,实际管理人口超过300万,人口密度高达1.44万人/平方公里,有各类商事主体超过49万家、工业企业超1.6万家、大型工业园区670个,是深圳标准的人口大区、产业大区。建区十余年至今,龙华经济体量实现翻一番,地均GDP达全国平均水平的130余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3位。

  人口高密度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建设并驾齐驱,背后映照的是,龙华区十年来,持之以恒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并付诸实践。

  特别是近年来,龙华区以“数字龙华”发展战略为引擎,以数字经济发展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以数字技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出一条“数字+生态+产业”的“两山”转化路径,为全国发达地区高密度工业城区“两山”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方案。

  工业重镇遭遇生态之痛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

  今日的“两山”实践优等生龙华,并非一蹴而就,也曾有过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冲突和阵痛。

  龙华是一片不可多得的宝地。

  这里,区位得天独厚:地处深圳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毗邻“六区一市”,东西互济、南北贯通,坐拥华南地区综合性交通枢纽深圳北站,是深圳“中优”战略的主阵地、粤港澳大湾区莞深港中轴的桥头堡。

  这里,生态人文禀赋卓越:三面环山、一水润城,拥有深圳八景之一的阳台山、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碉楼群等众多生态人文资源。

  这里,更是创新创业的沃土。

  得益于地处深圳中心、毗邻福田中心区的区位优势,龙华在深圳原特区外各片区中先行一步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成为深圳承接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节点。

  随着国际先进制造业巨头入驻,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落地,彼时的龙华快速崛起,专业化分工细致、上下游配套完善的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迅速成型。2011年底,龙华建立功能新区之际,便已跨入产值千亿级区(县)俱乐部,数万家企业云集于此,工业重镇龙华可谓名噪一时。

  然而,作为深圳城市化前驱、工业化先行者,龙华在经济社会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亦率先遭遇污染之扰、生态之困。尤其是,龙华作为深圳全市河流主要汇集地之一,最先感受到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水问题困扰。

  2013年时,被誉为龙华“母亲河”的观澜河,水质已是劣五类,全区大小黑臭水体超过100个,空气优良率也仅有70.6%,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产生活。

  生态之困成为龙华城市发展的心病、高质量发展的掣肘、人民幸福生活的羁绊。

  “我们意识到,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能悬崖勒马,城市的吸引力会越来越低,污染问题再积累下去,环境治理成本就会不断翻倍。”在“第九届绿色发展论坛”上,龙华区副区长王朝成如是说。

  生态“突围”十年疾进

  过往十年,是龙华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非凡十年”。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龙华区首先从规划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更长远、更持续、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新区成立之初,龙华即出台全区综合发展规划,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区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此后,又陆续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做到“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推进”,让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龙华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实行“河湖长制”,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仅治水提质工程一项,就已经投入了236亿元。

  不仅如此,龙华秉持“城区即景区”的理念,充分挖掘山水相融的生态资源,积极塑造“一环一轴九大道六片区”整体风貌,推动实现生态筑城、山水连城、公园融城、人文趣城。全区公园数量从2013年的52座增至目前的163座,绿化覆盖率达到43.6%,市民享有更多绿色福利。在市容环境建设上,龙华通过市容环境主体全参与、机制全覆盖、治理全周期,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美丽城区,并采用“城市管家”模式,赋以履约监管考评,推动作业机械化、电动化、智能化。

  值得一提的是,龙华区以雷霆之势驱动全区产业升级,出台“限批、引进、扶持”的经济发展政策机制,限批淘汰“三高一低”产业,引进扶持低碳绿色高新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空间功能优化提升,规划产业升级项目20余个,仅2023年上半年发放的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就超过9亿元,惠及近2000家企业,产业“含绿量”和“含金量”持续提高。

  十年“突围”以来,花开有声。龙华全区128个大小黑臭水体全部消除,空气优良率提升至95.2%,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湿地保护率达到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9.6%,实现了从车水马龙“工业老城”到山清水秀“生态新城”的成功蝶变。

  数字赋能加速“两山”转化

  花景大道穿梭通行、花漾街区近在眼前、街心花园推门即见、环城绿道与自然共融……龙华的“绿色蝶变”可谓有目共睹、全民共享。

  然而,这只是龙华区“两山”实践的序章。从守护绿水青山到转化为金山银山,再到做大金山银山,龙华区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谱写出了更加精彩的篇章。

  2020年,龙华区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在全市率先提出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着力建设高质量低碳发展的数字产业高地,继而推出“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城区”三位一体“数字龙华”发展战略,建立全市系统性最强、覆盖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的“1+N+S”数字经济政策体系,涵盖十大产业领域、20个政策、200个条款,总体预算超过30亿元。

  随着数字龙华战略的加速落地,龙华区呈现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融合互促、相得益彰的喜人局面。

  数字之力筑牢绿水青山保护屏障。龙华区应用“空天地”一体化数字技术,高效实施生态环境数字治理,建设首个“数字生态融合示范工地”,打造全市首个数字化孪生治水场景项目,实现环境“智”理,并全域推广“环企码”“环园码”,构建智慧监管平台,对建设工程开展自动监管,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能。

  其二,数字之制加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龙华区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增长为目标,依托深圳市GEP自动化核算平台,构建“全区+重点片区”GEP核算“双标准”体系,制定“碳+GEP”双评价产业准入清单,建设GEP高价值补偿技术库,构建“源头管控-动态补偿”GEP全过程监管机制,推动要素资源精准化管理,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增量提质”。

  数字之能加速金山银山发展壮大。龙华区依托数字技术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去能耗化”“去污染化”和“价值转化”等难题,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双碳”进程等场景,积极拓展生态文旅数字化发展模式,以数字经济发展带动全区产业绿色升级,实现以更少资源能源消耗支撑更高速、更绿色GDP增长。

  2022年,龙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951.67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5550.37亿元,增速比传统产业高16个百分点。

  同样是2022年,龙华区“母亲河”观澜河水质明显改善,达到三类水标准,空气颗粒物浓度创十年来最优水平,PM2.5改善幅度全市第一。

  ■一线案例

  依托城区优质生态资源,数字技术加持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双碳”建设,龙华区创新形成一批“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案例1

  减污生金 以水乐民

  观澜河生态走廊

  打造“水产城”共治典范

  观澜河贯穿龙华区全境,被本地居民亲切称为“母亲河”,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流域经济迅速发展,观澜河水质恶化,一度变成“乌龙江”。

  龙华区全面深化数字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应用,深入推进观澜河全流域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让“母亲河”重回水清岸绿。

  系统治污,累计完成新建雨污分流管网超1052公里,正本清源改造2052个,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观澜河污染治理。

  以数治水,依托100处水情监测点、20处水质监测站,构建观澜河智慧流域管控系统,推动实施全流域智慧治理,系统成功入选住建部全国智慧水务典型示范案例在全国范围推广。

  因水而乐,建设85公里观澜河碧道,打造世界级都市亲水长廊,每天吸引近万居民在河边漫步。

  以水兴业,依托优质滨水生态资源,出台“限、引、扶”的经济发展政策,实现“腾笼换鸟”,提供高品质经济发展空间,仅2022年,优质滨水资源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900亿元。

  截至目前,观澜河流域内集聚近2万家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国高企业,吸引华为等世界巨头云集,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三来一补”到高端创新企业转变,形成“一河两岸”水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案例2

  融绿促金 绿色转型

  大浪特色小镇

  打造“数字+时尚”融合标杆

  大浪时尚小镇原属于深圳市服装加工产业集聚地,利用小镇山水景观优势,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服装产业“时尚硅谷”。

  其一,融城于景。守好片区开发的“绿色元素”。结合片区“半山半城、灵秀文润”的自然资源禀赋,龙华区高标准推进犁头山郊野公园、8.5公里绿道等工程建设,实现小镇内山水面积比例超过68%,持续释放“生态福利”,打造山城联动的“时尚美圈”。

  其二,美景引才。挖掘美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龙华区以“美景”促生“美业”,筑巢引凤,吸引高端设计人才和总部服装企业落户,小镇内已经拥有“金顶奖”获得者8位、“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30位,拥有国际、国内服装设计师、商品陈列师等创意人才近千名。

  其三,数字赋能。发布服装产业的“零碳时尚”。龙华区建设全国首个时尚产业数字创新中心,完成80余家服装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传统服装行业全链条数字化升级。融合环保理念与当代匠艺,推出“碳中和系列”等双碳理念服装,发布中国首个高端女装碳足迹评价报告,“碳”寻可持续时尚新视角。

  时至今日,大浪时尚小镇已经引进时尚及配套企业700余家,实现产业从“贴牌加工”的低端产业转型至自主创新的时尚尖端品牌。仅2022年,实现总营收达327.37亿元,巩固“全国女装看深圳,深圳女装看大浪”的产业格局。

  案例3

  借绿汇金 延伸链条

  观澜文化小镇

  打造生态文旅数字化发展样本

  观澜文化小镇位于龙华区东北部,区域内拥有丰富的版画文化、客家文化、红木文化、国瓷文化等文化资源,以及观澜湖、山水田园等世外桃源般的低密度生态空间,以数字技术赋能多元文化衍生产业立体化发展,形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实施保护性开发,重塑高颜值空间。龙华区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观澜古墟保护性开发,重现古墟昨日荣光。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建设大地生态艺术园、生态文化公园等,建设26.3公里碧道,为市民提供从城市到自然的一体化休闲生态空间。

  另一方面,以生态为基延伸产业链。小镇优质生态资源,为版画、红木、国瓷产业兴盛奠定了生态基础,建设观澜版画基地、红木一条街、永丰源“国瓷”、观澜湖旅游度假区等产业集聚区,从版画产业的“一家独大”发展成为多元文化衍生产业集聚地,并荣获两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观澜版画基地出品“魅力龙华”系列版画,荣获深圳市旅游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

  再者,推进生态文旅数字化,探索智慧化转型。龙华区建成全国首个专业版画博物馆,创新设立数字体验馆,在文化推广的同时减少原材料浪费。推进红木产业数字化转型,开设网上文博会红木分会场,有效降低产业发展碳排放与原料损耗。线上搭建观澜文化小镇文旅营销阵地,打造线上线下文旅融合新消费场景。

  如今,小镇吸引了一批享誉国际的国宝级艺术家,成为中国版画艺术家集聚地。红木产品多次荣获国家及国际大奖,全国近80%的名贵红木原材料从这里采购,年交易额达400亿元,永丰源瓷器多次成为“国礼”用瓷,年产量达2.5亿件,观澜湖休闲度假区仅2022年度总营收就达4.92亿元。

  此外,在深圳北站商务区,龙华区利用以数字孪生、数字能源等技术驱动双碳建设,积极壮大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低碳产业,推进零碳示范建设,低碳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实现降碳添金。在九龙山数字城,依托片区丰富山水资源,创新GEP动态补偿、区域环评审批等环境监管机制体制,推进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双提升,实现扩绿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