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河”到“碳中和”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1-07-08 11:09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乘船摆渡在深圳河上,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以及壮丽的城市天际线,次第映入眼帘。

  “你看!全是鱼!”

  看着河水两岸生机勃勃的场景,在深圳河收集水文数据的“船老大”黎带胜兴奋的喊声甚至盖过了发动机声。

  很难想象,这座如今美不胜收的生态环境之城,曾经也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河水黑臭,路人只能掩鼻而过;灰霾多发,最严重时平均每隔一天就有雾霾。

  经过多年的铁腕治理和产业转型升级,常住人口超过1700万、全年GDP超过2.7万亿的深圳,不仅连续多年交出了一份足以媲美旅游城市的空气质量“成绩单”,更让“深圳蓝”“深圳绿”成为了这座城市最为朴实的风景线。

  几年前,深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完成水污染治理“历史性转折”,这是深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当下,深圳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走在全国前列,更是深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全国先行示范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生态治理攻坚到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党的制度优势在特区得到印证和彰显。

  ▶▷再造新格局

  繁华都市与静谧山林共处

  “2004年那时候,整条河黑兮兮的,晚上睡觉都会被恶臭熏醒。”回忆起过往,深圳河的“船老大”黎带胜打开了话匣子。

  深圳河,这条与所在城市同名的界河,沟通汇聚着深圳、香港两地8条支流,自东向西汇入深圳湾。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条河流接连见证着香港、深圳两地的崛起和发展,无私接纳着两地的生活、生产废水。然而,水环境问题也伴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的发展而“浮出水面”。

  近年来,深港携手对深圳河进行监测、研究和治理,深圳举全力攻坚决战、全流域治理,深圳河终于逐渐告别黑臭、再现生机,深圳也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

  不仅仅是深圳河。经过4年多的治理,深圳一大批河流水域重新焕发生机活力:2019年底,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2020年,深圳全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五大河流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

  在深圳,能举足间领略小桥流水的诗意生活,还能随时随地大口深呼吸:早在2004年,深圳开始全面系统地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进程;2020年,深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灰霾天数仅3天,创下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低水平。

  作为国内土地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你很难想象,1997平方公里的深圳,有一半土地是静谧的山林:2005年,深圳就于全国率先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概念,将市域面积近50%纳入控制保护范围,布设生态资源保护安全网;2017年11月,深圳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01.5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0.11%。

  寸土寸金的深圳,更有别称“森圳”:2020年森林面积达78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接近四成,是“国家森林城市”;各类公园总数达到1090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无论是在空中俯瞰,还是打开网络地图,你都会感慨于深圳在一线城市中独有的绿色生态。

  ▶▷践行新理念

  告别“双高”拥抱“低碳”

  悠然自得地在红树林鱼塘中嬉戏、觅食,大快朵颐地享用肥鱼,在清澈的水流中优雅起舞……今年年初,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现身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引发了市民的围观。

  在深圳,“万鸟齐飞”的壮观场景绝不是“稀罕事”。除了黑脸琵鹭,鸬鹚、琵嘴鸭、反嘴鹬等珍惜鸟类已然是深圳的“常客”。市观鸟协会副会长游侠认为,除了城市的鱼虾资源丰富之外,更离不开近几年深圳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天蓝地绿水清,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更是广大市民的期盼。近年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深圳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也没有掉队。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深圳也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点任务来抓,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今年2月,深圳更是发布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行动方案,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发布的推进美丽中国典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经济要好,绿色也不能少。近年来,深圳持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落后产能,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为生态环境长期向好打下坚实基础。自2008年起,深圳启动了生物、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紧接着,深圳又着手布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四大未来产业。

  与此同时,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大气、水环境等问题,深圳始终坚持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坚持科学治污,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最高规格、最大力度、最强举措推进蓝天、碧水保卫战,不断提升市民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面对持续改善的环境,深圳人更是把“环境保护”从口号变成发自内心的行为: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组织定期清理海滩垃圾、U站“河小二”定期进行护河治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近18万名环保义工、10万多名“河小二”活跃在污染防治攻坚一线,形成了全方位立体推进的攻坚格局。

  ▶▷再立新目标

  在“碳中和”上先行示范

  从去年开始,家住福田的吴先生爱上了骑行上下班。“从家骑到公司大约20分钟,手机软件测算可以减少碳排放1.5千克。”

  不仅如此,乘坐纯电动出租车和纯电动公交车也成为很多来深圳游客的打卡选择……深圳已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公交车和出租车100%纯电动化的城市。

  低碳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深圳人的生活方式,低碳发展也成为了深圳这座超大城市的新“气质”。

  深圳率先在全国为绿水青山“定价”:2014年起,盐田区就开始尝试利用城市“GEP核算体系”,及时了解和评估盐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今年2月,深圳发布我国首个高度城市化地区的GEP核算技术规范,将无价的生态系统各类功能“有价化”来核算“生态账”,可以科学衡量绿水青山的价值。

  告别了“唯GDP论”,深圳经济发展的“含碳量”也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的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5年分别下降19.3%、23.2%。

  深圳还在全国第一个当起了“卖碳翁”:2013年6月,深圳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据统计,深圳碳市场配额累计总成交量约5900万吨,总成交金额约13.85亿元,市场流动率连续7年位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

  深圳的各个领域也正向“绿”而生:目前,绿色低碳已经渗透深圳工业、交通、建筑、生活等方方面面各个领域。以交通出行为例,去年深圳建成了充电桩重点投资项目30个,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超过11万辆。

  而更习惯绿色生活,更接受新能源的深圳,也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低碳目标——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近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一幅事关深圳未来5年绿色低碳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高效储能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领军企业;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工厂;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加强绿色金融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推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表示,未来深圳将高标准编制好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和碳达峰行动方案,统筹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化发展,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大力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气候投融资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力争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来源:南方日报 日期:2021.6.30)